David Chu
『騎卡慢咧啦!』夜間騎車應該注意的三兩事
酷暑難耐的夏季已慢慢離去,迎來了秋高氣爽的九月,天黑的速度也漸漸地變早;這也意味著下班時間時的天色也會變得越來越昏暗,雖然沒有白天時熾熱的陽光刺眼,但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,以往騎車時能夠注意到的一些潛在危險也會變得難以察覺。那麼,我們該怎麼做呢?

首先要知道的是,夜間騎乘對摩托車騎士來說,所面臨到的潛在危險因子是較大的。根據英國皇家預防事故協會(Roy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Accidents,RoSPA)的統計,交通事故中有40%是發生在夜晚,但這時候路上的車流量只有15%;這意味著車流量少、車速較快、視線較差,此時意外就很容易發生了。
在這樣的情況下,會讓摩托車騎士陷入危險的第一個因素是『視線』。
相較於汽車,摩托車體積較小、操控較靈活、可以輕鬆跟上汽車車速,但在視線不佳的情況下,部分騎士沒有確認後視鏡中有無其他車輛,這時候就很容易發生意外了。日前有立法委員提出,摩托車騎士應穿著反光背心,雖然現階段還不需如此極端,但我們鼓勵騎士於夜間騎乘時,穿著亮色或帶有反光條效果之衣褲,比起一般偏深色的車衣來說,易於反光的服裝可以大幅提升騎士夜間的騎乘能見度以及安全性。

第二個因素,就是『車速』。
在這裡,我們希望騎士在夜間騎乘時的車速可以放慢一些,對其他用路人來說,當他們看見騎士時可以有更多時間做出反應、反之騎士也可以看清楚其他來車的動向。夜間騎車的不定性高,降低車速、保持警覺,對騎士的安全性才會有所助益。
另外,氣候也是要注意的因素之一。
逐漸邁入冬季,氣溫逐漸降低的情況下,輪胎的溫度也會隨之降低、達到工作溫度所花的時間就會越久,如果加上陰雨綿綿的氣流,潮濕的路面也會大大降低你的輪胎抓地力。因此,騎車時避免躁進、保持順暢且冷靜的步調。如果前方發生狀況,要做的動作不是反射,而是反應;前者是身體基於本能下、沒有經過思考所做出的行為,後者是在經過審慎的考慮後所做的行為,而這樣的思考所需要的時間,就是『反應時間』。車速越快,能夠擁有的反應時間越短,反之,放慢車速才能夠爭取反應時間、做出決定並執行。
還有一個很重要的,就是騎士本身要注意自身保暖,而且是從頭到腳。
當人的四肢變冷時,接收來自腦部的反應速度就會變得遲緩,如果騎士已經凍僵了,這時外頭下著雨、雨水流進了騎士的車衣裡,會讓騎士的脾氣變得暴躁且難以控制車輛。此外,騎士騎車時不應同時操作電子產品,諸如手機或衛星導航,這樣會使騎士分心。

上面講了這麼多騎士本身的因素,其實車輛也應該多加注意。我們鼓勵騎士在入冬前徹底將車輛檢查一遍,包含輪胎、煞車、燈光以及電控系統;你絕對不希望在寒流來的夜晚、車子拋錨在路邊孤立無援的慘況發生在自己身上。
如果騎士的騎乘路線會經過郊區,也要注意路邊隨時衝出的小動物,例如小狗或貓咪;如同前面講的,夜間騎乘放低車速,當你在騎乘時真的遇上了,也會比較有反應時間去進行迴避動作;萬一來不及反應、撞上動物已經是無法避免的情況,較低的車速所帶來的人員受傷以及車輛毀損,會比高速撞擊來的較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