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vid Chu
黃牌戰神再進化 ─ 2019 YAMAHA YZF-R3

自2015年發表初代以來,YAMAHA YZF-R3一直扮演著該廠家黃牌運動型車款的重要角色,上有R6、下有R125/R15,完美地填補了這兩個車款之間的空缺;而在2018年末,原廠也正式推出了這部車的改款,究竟騎乘起來是怎樣的感受呢?

首先在外觀部分,把手比起上一代降低了22mm、角度加大了2度,雖然這樣的設計看似更加地運動化,但在實際體驗下來,新款R3依舊維持易於操作的特色。而在油箱部分,新款油箱高度低了20mm、雙腿之間的距離也加大了31.4mm,讓騎士雙腿可以更穩固地夾住油箱,輔以780mm的低座高、輕量化離合器、以及169公斤裝備重,讓從白牌升級上來的車主可以輕鬆適應,對身高及腿長較不理想的騎士來說亦是一大福音。

引擎部分,依舊維持與上一代相同的321c.c.並列雙缸引擎、41.4匹制動馬力,不變的是對新手的親切度,讓人從小排量車款晉升上來時毫無壓力;即便如此,當你引擎轉速一路扶搖直上、來到14,000轉紅線區,中間非常地順暢,出力非常地線性、排氣聲浪卻也相當地雄壯,與本身雙缸引擎的身分相符合。當你在蜿蜒的路上騎乘時,車輛相當地配合,讓騎士可以緊密地操控變速、使引擎保持在高轉速,當5500轉以下時,車輛的出力相當溫順,但一旦大灌油門下去,就截然不同了。而在都會區行走時,多虧搭配得宜的齒比,車輛不但可以輕鬆穿越大街小巷,還能保有足夠的動力來跟上車流。

懸吊/煞車系統方面,原廠表示,新款R3比起上一代更能和騎士融為一體,但又不失日常通勤的實用性;為此,原廠為這部車換上了無調整功能之37mm KYB倒立式前叉,後懸吊也換上更結實的彈簧,並針對預載以及阻尼進行調整,增加全車剛性。而這樣的結果是車輛變得更具預測性且更易於操控,不管是日常通勤還是假日忽然想去山上使壞一下,強化的懸吊系統給你優良的回饋,但面對路面坑洞以及減速障時,又能輕鬆吸收震動;此外,針對舒適性加強的坐墊也讓人在長途騎乘時減低疲勞感。

配胎部分,原廠將原先搭載的Michelin Pilot Street換成了DUNLOP Sportmax GPR 300,在乾路上的抓地力相當足夠,但在賽道上激烈操駕時的回饋感較不明顯,建議如果計畫購入此車的車主、且未來有下賽道的需要,輪胎部分可以考慮進行升級。煞車部分,同樣維持與上一代相同,ABS的介入十分明顯,當車輛在快速減速時,煞車拉桿的回彈效果十分明顯。
新款除了外觀明顯不同外,配備上最大的不同在於多了LCD液晶顯示儀表,資訊顯示編排上相當地整齊,輕一眼就能閱讀需要的資訊,包含車速、檔位、換檔提示、油耗、轉速,甚至是燃油/機油可行駛里程皆一應俱全,且在大太陽環境下,儀表依舊能輕鬆判讀。此外,YAMAHA在歐洲當地還為R3開出了選配菜單,從Akrapovic排氣管到單座蓋皆一應具全,甚至是油箱包/馬鞍包等等皆可以選配。

最後在車價以及養護方面,新一代R3在歐洲辦到好的價格為5396英鎊(約新台幣21.3萬),在當地與上一代的車價一樣,多了升級版的懸吊、外觀、儀表以及更佳的騎乘姿勢,在競爭對手中顯得更脫穎而出。綜觀同價位車款,小改款的HONDA CBR500RR(6099英鎊、約新台幣24.1萬)只比R3多了5.5匹馬力、濕重來到192公斤,比起R3重上不少;惟KAWASAKI Ninja 400入門版以及KTM RC390比起R3便宜一點點。
Source:MCN